微医疗:高考、中考,孩子焦虑、睡不着该怎么办?|讯息
高考、中考期间,升学的压力让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考试焦虑的现象。晚上睡不着、白天复习没精力,影响着学生的备考状态。这让家有备考生的家长们很是担心,该如何进行心理干预或者考前调试?
首先,我们要正确认识什么是考试焦虑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考试焦虑,是个体应对考试情境出现的一种焦虑反应,在应试情境刺激下,因个体认知评价能力,人格倾向以及其他相关身心因素差异,通过程度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的心理、生理状态。
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
1
生理方面:头晕头痛、胸闷心慌、呼吸困难、肠胃不适、口干、易出汗、声音发抖、入睡困难、早醒等。
2
心理方面:感到紧张、恐慌、心神不宁、注意力难以集中,记忆力下降、难过想哭、烦躁不安、自我否定,对不确定感忐忑不安等。
3
行为方面:坐立不安、难以静下心学习,跟学习相关的事件过分警觉或过分放松、哭泣、不想交流不想出门,甚至出现一些自我伤害行为等。
其实大多数学生在应试的时候都会产生焦虑,只是程度不一致。适度的考试焦虑,是有积极作用的,它能唤起大脑皮层的兴奋,集中注意力,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很有可能会干扰学生对试题正确地分析和判断,影响学习成绩。
考生如何在考前进行心理调适
对考试的合理化认知
避免绝对化、以偏概全、糟糕至极的不合理思维。考试是人生重要的一次经历,但不是全部,考试是对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检阅,是人生的一次考验。绝大多数人在同一起跑线上,经验和能力有局限,免不了都会感到一些紧张。学会察觉个人不合理的认知,养成向不合理认知挑战的习惯。比如这次考不好,人生就完蛋了。
一问事情一定是这样发展吗?(支持的证据与反驳的证据,最好的结果,最坏的结果是怎样,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怎样)
二问有危害吗?(我总是这么担心会有什么结果)
三问该怎么样?(行动措施)
考生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期望值,
确立达到或高于平常稍高一些的目标复习。
要注意劳逸结合
紧张的学习是必须的,只有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,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。但如果持续学习而不注意休息,也许会产生紧张心理,这就要求我们的考生,要学会适当地放松自己,如倾诉、散步、运动、听音乐或想象自己成功的经验等。
学习一些缓解焦虑的小技巧
1
呼吸松弛法
坐在椅子上,双眼微闭,两脚着地,双手自然放在膝上,闭嘴,从鼻腔吸气。进行腹式深呼吸(吸气时,腹部慢慢鼓起,嘴要闭紧,全身放松;呼气时,腹部向内收,胸部保持不动)。
2
肌肉放松训练
放松训练的简化式也能很快地达到深度肌肉的松弛。整组肌肉须同时紧张,然后松弛。紧张的持续时间是5~7秒,放松的持续时间是20~30秒,每一步也至少重复一次,体验紧张与松弛的不同感觉。简化式放松训练步骤如下:
(1)握紧双拳,拉紧二头肌和前臂,放松。
(2)皱额,同时将头尽量向后靠,顺时针方向转圈。然后使脸部肌肉似包子缩起来:眼睛眯紧,唇并拢,舌抵上腭,肩膀下缩,放松。
(3)深深吸气,同时弓起背,屏住气,放松,深深吸气,收缩胃,屏住气,放松。
(4)将脚趾和脚向上拉,拉紧胫部,持续一会儿,放松,卷曲脚趾,同时拉紧腿肚、大腿、臀部,放松。
积极自我暗示
在纸上写自我激励式的语言,贴在桌前、床前,让这些积极的语言所体现的精神渐渐潜入到自我意识中,鼓舞斗志、稳定情绪。比如:我已准备好了,相信自己;考试不是一件可怕的事,尽力而为就可以;睡不着也不可怕,我接纳它,做个深呼吸,放松自己。
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较高,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,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,多肯定孩子的优点,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。相信学生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的前提下,注意及时调适自己过度紧张的情绪,能发挥出正常水平,取得考试的成功。如果感受焦虑明显,难以自我调适,可及时寻求专业的干预和帮助。
原标题:《微医疗:高考、中考,孩子焦虑、睡不着该怎么办?》